Happy Birthday!! 北醫大60歲囉~

Happy Birthday!! 北醫大60歲囉~🥳
感謝鋼鐵阿中學長守護台灣
7月將特別推出北醫戰疫英雄校友專刊
記錄這段歷史的戰績
還有北醫大紀念品要來送給各位校友ㄛ❣️

【線上校友回娘家活動】
請點擊連結更新基本資料👇
http://depsys.tmu.edu.tw/alumni/
本單位將根據更新者紀錄隨機抽獎,
並於7月發放戰疫英雄專刊電子檔+北醫精選叢書

抽獎活動說明:

⭐️參加活動即可獲得
凡更新姓名、電話、Email、住址、工作單位者
皆可獲得北醫人校友專刊(第15期)電子檔+1本精選叢書

⭐️⭐️參加活動皆可抽獎
凡更新姓名、電話、Email、住址、工作單位者可參加抽獎

五色筆100名 (價值$89)
咖啡豆50名 (價值$320)
經典復古校徽徽章50名 (典藏品)
復古校徽領帶50 (典藏品)
時尚校徽披肩30名 (價值$450)
行動電源10名 (價值$620)
TMU60周年紀念毛筆筆10名 (價值$750)

活動期間: 即日起至109/7/31(五)23:59止
抽獎結果將於8/4(二)10:10公佈
歡迎北醫大校友們回娘家報到囉

公告北醫60周年校慶系列盛大活動日期時間如下:
1️⃣臺北醫學大學校慶典禮
時間:10/30(五)10-12
地點:臺北醫學大學 杏春樓大禮堂

2️⃣醫牙藥創系六十週年回顧展
時間:10/30(五)12-17
地點:臺北醫學大學 杏春樓1F 跨領域學院

3️⃣校友千人宴
時間:10/31(六)中午11:30-15:00
地點:大直典華6F花田盛事廳

#北醫大60周年校慶
#陳時中部長 #戰疫英雄特刊
#線上校友回娘家活動
#等您來抽獎

【狂賀】本學程陳怡帆老師榮升副教授

【狂賀】本學程陳怡帆老師榮升副教授,恭喜老師!

北醫大醫學科技學院廖怡婷博士生獲科技部2020年臺德博士生赴德研究進修(三明治計畫)補助

本校醫學科技學院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廖怡婷博士生,日前獲得科技部2020年臺德計畫(Sandwich-Scholarship of DAAD and MOST)的補助,於今年3月1日起至9月30日前往德國研究機構馬克斯-普朗克研究院(Max-Planck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),於Prof. Dr. Wolfgang Baumeister實驗室研習最新的cryo-EM和cryo-ET技術,進行臺德的學術交流。

廖怡婷同學表示,結構生物學產生的最新信息,增加了我們對許多關鍵細胞元件功能和機制的了解,並進一步擴大對疾病藥物的開發。隨著結構生物學技術的演進,新興的低溫電子顯微鏡(cryo-EM)和冷凍電子斷層攝影(cryo-ET)方法迅速發展:增進了對於巨分子、膜蛋白和細胞內超微結構(ultrastructure)分子機制的解析,所以此次研習對於重大疾病機制的了解和藥物開發的拓展極具助益。【左圖:醫學科技學院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廖怡婷博士生】

她希望透過赴德國7個月的時間,學習該國豐富的研究經驗、先進技術及實際操作方式外,並能拓展臺德學術交流,再將交換學生的經驗帶回臺灣以增進北醫大研究量能。更衷感謝科技部的肯定,讓學生在國外學習無後顧之憂。(文/醫學科技學院)

 

全球 COVID-19 專家人才平臺,歡迎參考利用

以下為免費全球 COVID-19 專家人才平臺連結及介紹資訊,歡迎參考利用

COVID-19 專家人才平台

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升溫的情況下,Elsevier 運用全球最大的索引摘要資料庫 (Scopus)75,000,000 筆研究論文資料中,提取與新冠病毒相關聯的高被引研究文章、新聞及研究者呈現在此平臺。希望透過持續累積與更新的 COVID-19 Research Portal ,建立與加強相關研究者之間的研究網絡,協助搜尋相關疾病研究成果蒐集。研究者可以在 COVID-19 流行病研究文獻首頁透過視覺化的方式或是 Fingerprint 找尋到全球最新的 COVID -19 流行病研究成果,進一步了解流行病相關訊息,從中獲得資訊或者提出更有效的治療方法。

該平臺的目的是希望 COVID 流行病有關的研究者,能夠透過目標性檢索(而非公共搜尋引擎的大量內容)發掘合作機會。資料內容為來自 500 多萬間出版商,超過 7,500 萬筆資料的 Scopus 引文索引資料庫中,檢索從 1996 年至今有關冠狀病毒和相關疾病(例如 SARS的文獻。檢索出 35,000 多名研究人員的相關文獻,並選擇前 1,000 位高引響力的作者(根據論文量或被引用狀況)。此外,檢索關鍵字包含 sars-cov-2, covid19, novel coronavirus  相關在 2019 年和 2020 年較新的文獻。 

【媒體曝光】王皓青副教授: 熱線追蹤系列 – COVID-19 抗毒新藥 強效十倍

2020年4月27日

主題:熱線追蹤 – 抗毒新藥 強效十倍

人員:王皓青副教授

媒體:TTV台視新聞節目

 

醫學科技學院許芳齊博士生獲科技部「千里馬計畫」補助,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訪問研究1年

1082學期教學評量填寫公告

各位同學好
1082學期教學評量由紙本調整至My2TMU平台線上填答,請同學們記得上網填寫喔!

填寫日期:109.04~06.24
填寫路徑:
My2TMU
→點選【課程】
→【問卷】區

轉譯學程第一屆畢業生,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黃彥鈞醫師,跨團隊破解「Castleman疾病」,登上國際知名期刊。

醫附醫跨團隊破解「Castleman疾病」,登上國際知名期刊

持續便秘別輕忽。一名年輕女性便秘半年試遍方法都不見效,右側肚子甚至逐漸突出,因而至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診。經檢查發現,病人後腹腔出現腫瘤,壓迫腸胃道導致便秘,手術取出化驗後發現,腫瘤竟是罕見的腹部單中心淋巴增生性疾病(Castleman/城堡人疾病)。醫師提醒,現代人生活忙碌,容易忽略便秘及排便不順,極可能因此輕忽腫瘤的警訊。

北醫附醫大腸直腸外科黃彥鈞醫師表示,Castleman疾病是一種良性腫瘤,為淋巴組織的良性增殖疾病,好發於腹部縱隔腔(67%),其他包含頸部、骨盆腔或腋下等位置都可能出現;上述病人為北醫附醫近10年來第一例,病人在腫瘤切除後,恢復情況良好,門診追蹤亦無復發,顯示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式,早期診斷預後較其他後腹腔惡性腫瘤為佳,此次結合一般外科(臨床)與大腸直腸外科(研究)的跨團隊合作案例,也登上國際知名《消化內科期刊》(Gastroenterology)。【左圖:大腸直腸外科黃彥鈞醫師(左)與乳房外科主任暨消化外科王文科醫師合影】

收治病人的乳房外科主任暨消化外科王文科醫師指出,這名20餘歲的女性健康良好,無相關病史,深受便秘困擾約半年,儘管多喝水、多吃蔬果都無法有效改善,看診前3個月右側肚子甚至逐漸突出,有時飯後會有脹氣的感覺,但散步走路即可改善,且病人沒有嘔吐、體重下降等一般腸胃道疾病症狀。

王文科醫師表示,病人抽血的生化實驗數據均顯示正常,經以電腦斷層掃描後才發現,病人的腹部後腹腔出現腫瘤,壓迫到腸胃道造成便秘,經手術切除腫瘤,便秘及腹部腫大等症狀全然緩解。

黃彥鈞醫師指出,很多人都有便秘及排便不順的狀況,但臨床上多是大便潛血反應陽性才就醫,也多半擔心是大腸癌等腸道疾病,以至於忽略腸道外長腫瘤的可能性。以此次發現的Castleman疾病為例,可分為局部型與多發型淋巴增殖,前者通常沒有顯著症狀,血液檢查也沒有明顯徵兆,臨床上需結合詳細的病史詢問及影像學檢查才能確切診斷;後者可能會出現盜汗、發燒、體重減輕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多數局部型病人透過手術切除即可恢復健康,多發型則預後較差,且有演變成癌症的風險。

王文科醫師指出,Castleman疾病常由例行性的胸部X光發現,若是年輕病人出現後腹腔腫塊,也應將Castleman疾病視為診斷方向之一;治療與預後方面,局部型的預後良好,是一自限性疾病,只須做手術切除即可,術後全身症狀隨即消失且很少會復發。黃彥鈞醫師提醒,民眾若出現長期便秘、腹部腫大或有不正常的體重變化等現象,應立即就醫檢查,排除腫瘤所帶來的風險。(文/北醫附醫)【下圖:黃彥鈞醫師與王文科醫師於2020年1月17日記者會上,共同呼籲民眾別輕忽便秘背後的腫瘤警訊】

http://blog.tmu.edu.tw/tmubt/013804.html?fbclid=IwAR3DOT0QD7z9aI5IKKDyJsQuv63aZl2tv9Urb5HX4doCpRUDB0IQKMX-L_A#more